十佳“优秀医生”候选人——朱国伟先进事迹材料
“平易近人、谦和热情、踏实勤奋……”见过朱国伟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不知道他身份的人很难想象,这位高高瘦瘦的医生,在与死神搏斗的战场上竟是一位敢打敢拼的悍将。
朱国伟同志毕业于河南省中医学院。到滑县人民医院工作后就被定岗在急诊科,工作之余,他潜心学习常见急危重症急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急诊科一待就是12个年头,由于业务能力强、表现突出,先后获得“优秀个人”“先进医务工作者”等荣誉和表彰。现任滑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近年来,先后到北京大学医学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国内及省内著名“三甲”医院轮训学习,在此过程中,医疗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更是在急诊抢救、危重病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救治了许多疑难病危病人。
2014年9月,万古镇六旬老人穆大爷在家中突然胸背部剧烈疼痛,随后到滑县人民医院就诊,在就诊过程中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心跳骤停,大小便失禁,生命危在旦夕。当医护人员给病人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的那一刻,病人家属当场号啕大哭。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朱国伟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医疗技术,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电除颤等各种措施组织抢救,经过近2个小时的全力救治,体外电除颤10余次,穆大爷终于转危为安,生命体征回归稳定状态,他硬是把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我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病人的生命健康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完整。我们的工作有付出也有回报,病人的情深意重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在朱国伟的书桌旁有这样一段话,用于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医生除了有救死扶伤的天职外,还应有一颗仁爱敬业之心。
2008年5月,朱国伟在值夜班时,120急救中心送来一名危重病人,病人70岁,平时患有抑郁症,有轻生念头,竟然把1个月的抗抑郁药三千片一次吃完。当时病人的症状是深度昏迷,呼吸浅慢,低氧血症,大小便失禁。同时还检查出冠心病,高血压病。朱国伟作为管床医师,通过观察分析病人病情、查找相关资料,根据病人情况制定并适时调整对病人的治疗方案,通过不懈努力和有效治疗,整整4天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医院,4天后这名病人病情转危为安,这位患者的儿子是位乡镇卫生院医生,他说朱大夫您是我学习的榜样,不仅仅是业务上要学习,更要学习是您视病人如亲人的工作作风,虽然事情过去了好几年,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给朱国伟发来问候的信息,正是他这种精湛的医术和白衣丹心的情怀将曾经短暂的医治经历转化为经久绵长的医患情谊。
前路艰辛,荣誉与挑战并存
抢救危重病患,急诊是第一阵地,遇到突发集体事件、心梗、脑梗等危难急重病患,急诊又是第一道防线。遇到急诊高峰、病人井喷,不需要任何指令调度,急诊人都会自觉的加班支援。正是这样的责任感、团队协同作战力,广泛心梗、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等危急重患者在措施得力的急救中起死回生。
谈及以往自己所获得的荣誉。他说道:“个人的荣誉不算什么,当将来以后老了、退休了,别人谈论起我所工作过的急诊科,听到别人谈起我救治过多少生命,这才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敢于担当,协作精神催人奋进
急诊科,公认的又苦又累,但是只要接触过急诊人,人们就不难感受到这个集体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相互补位”是急诊科不成规矩的规矩,工作中若有未做到位的,其他人发现后会主动及时补缺,只要是有利于工作和患者的事儿,大家都不会斤斤计较。急诊科邵主任说:我看着国伟成长,只要他在医院,无论是否是上班时间几乎每一次危重病人的抢救,国伟都和我们在一起,共事多年,我们合作的很愉快,每当成功救治一名病人,我们都很欣慰。急诊科王大夫说:在我们急诊,无论医生、护士,国伟都能跟我们打成一片,每逢谁的家里有个事情,他也会赶着往前跑,我们对他的评价是人品好、医德好、技术高。
朱国伟经常说一句话,也是来自急诊人的心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我们刚步入医学学府时的誓词,因为我们是医务工作者,我们不能给生命添加厚度高增加高度,但是我们可以给生命注入动力和活力。做医生,无怨无悔。